文獻中心
什么是“二對半”、“大三陽”、“小三陽”?
二對半
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(HBV)是球形,外面有一層外膜,中間有核殼,均由蛋白組成。病毒進入人體后外膜和核殼均具有抗原作用,機體可產生相應的抗體。1971年在日本召開的國際肝病會議上,把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命名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(HBsAg),由其產生的抗體叫乙型肝炎表面抗體(抗—HBs),這是一對。
乙型肝炎病毒的核殼部分命名為乙型肝炎核心抗原(HBcAg),由其產生的抗體叫乙型肝炎核心抗體(抗—HBc,由于HBcAg在血液不易檢測,只能檢測到抗—HBc,所以只算半對。
核殼蛋白分泌型,命名為乙型肝炎E抗原(HBeAg),由其產生的抗體叫乙型肝炎E抗體(抗—HBe),這又是一對。
以上總共“二對半”。“二對半”是為了表達方便的簡化通俗說法。
現在有的醫院還增加了乙型肝炎核心抗體免疫球蛋白M(抗—HBc lgM),加上以上5項總共6項,為方便稱為“三對”。嚴格意義上講不是“三對”。抗—HBc含有免疫球蛋白M、G和A,抗—HBc是總稱。檢測抗—HBc lgM和抗—HBc lgG可判斷近期感染還是遠期感染,對臨床和流行病學調查均有指導意義。“二對半”或“三對”在醫學文獻或教科書中稱為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標志物(HBVM)。
大三陽
“大三陽”、“小三陽”是醫務工作者、患者為了表述方便,對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標志物幾種組合模式的簡稱、俗稱。“大三陽”是指血清HBSAG、HBEAG和抗-HBC同時陽性者。凡血清檢測結果為“大三陽”者,反映機體內HBV復制活躍,有病毒血癥,血液有高傳染性,肝臟有程度不同的活動性炎癥。若持續為“大三陽”者,預示病變趨向慢性。
小三陽
在乙型肝炎的病毒指標“兩對半”化驗中,老百姓習慣把HBsAg、 HBeAg、抗-HBc 3項同時陽性者稱為“大三陽”。把 HBsAg 、抗-HBe、抗-HBc 3項同時陽性者稱為“小三陽”,其臨床意義各不相同。
在臨床上,如果是“大三陽”,提示無論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,均表示體內乙肝病毒復制活躍,病毒數量多,傳染性強。
“小三陽”出現在乙型肝炎的急性期和慢性期的臨床意義則不盡相同。對于急性乙型肝炎,在由“大三陽”轉為“小三陽”時常提示病毒復制減少,病情趨于好轉,近期有痊愈的可能。在慢性乙型肝炎時則表明:病毒復制減少,病毒數量減少,傳染性降低。
在這里我們必須強調的是,“大三陽”或“小三陽”都只能反映體內病毒的存在狀態,或反映傳染性的強弱,而不能反映肝損傷的嚴重程度。由于病毒的復制水平與肝損傷的嚴重程度不直接相關,因此病毒多了不一定肝損傷嚴重,病毒少了不一定肝損傷輕。或者說,“大三陽”者病情不一定重,“小三陽”者病情不一定輕。因此不能根據病毒指標是“大三陽”或“小三陽”來決定是否需要采取治療,而要根據是否有肝損傷和肝損傷的嚴重程度來決定是否采取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