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獻中心
保健品市場復蘇
從中國保健協會了解到,去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一共審批了約2000個保健食品,比2005年增長了30%,而整個保健品行業的利潤率,則一直高居30%~40%。
而同在去年,健康產業的另外一個領域——制藥業利潤卻大幅度下滑,新藥審批速度放緩。根據3月20日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,2006年醫藥行業利潤增長幅度僅為11.01%,處于歷史低位,累計虧損企業1368家,行業虧損面達22.62%。
2006年截然不同的這兩種情境,使業內人士預測,今年將有更多的藥企涉足保健品市場。
保健品市場復蘇
自“非典”以來,低迷多年的保健品行業開始復蘇。
“從2003年‘非典’后,保健品市場需求量日益增加,帶動了保健品市場的回暖。保守估計,現在整個保健品行業,已經有9000多個產品批文,2000多個上市品種,市場年銷售額已達500億元以上,而行業總產值已經達到了1000億元。”中國保健協會秘書長徐華鋒告訴記者。
不少證據表明,從整體角度關注健康問題,重視預防多于治療能減少醫療支出。希望降低醫療成本是保健品產業崛起的原因之一。另一個原因是消費者對能讓他們感覺更健康的產品的需求增加。
較早前的資料顯示,國內保健品市場經歷了1994~1995年的鼎盛時期,以及1996~1997年的整頓與平滯階段(由于保健品市場假冒偽劣產品嚴重泛濫,原本火熱的保健品市場霎時跌落低谷,出現了市場疲軟)。1996年,全國保健品產值跌至200億元,1997年又滑至100億元。1998年保健品行業屬修整期,產值均在100億元左右,已遠遠低于1994年400億元的產值。據有關資料,截至1999年底,國內保健品生產企業已發展到3500家,生產3000余種產品,產值達到400多億元。
在2000~2003年,保健品市場仍處于徘徊階段,市場復蘇則出現在“非典”之后。在過去的兩年里,保健品產業加快了兼并重組,產業集中度有所提高。據了解,目前國內有1000多家保健品生產企業,整個保健品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在30%~40%之間,一些企業甚至超過50%。
業內人士相信,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保健品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大。徐華鋒表示,近幾年保健品市場以每年8%的速度增長,未來幾年仍將保持這個速度。
近幾年保健品出口也有所上揚,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的統計,2006年我國中藥出口首次突破10億美元,其中保健類中藥材占了絕大部分,說明全球對于中藥保健品的需求非常強勁。“這是個朝陽產業。”徐華鋒說。
藥企轉戰沙場?
事實上,近幾年不少制藥企業都已開始生產保健品,如海王和健康元等,尤其是在2005年7月保健食品實施GMP認證以后,更有不少通過藥品GMP認證的企業開始了保健食品的生產。
去年國內幾個保健品營銷的亮點也引起了行業關注。如昆明圣火制藥的十二味,去年上市后即創造了5000萬元的銷售額;河南濟世藥業的冬凌草進軍保健品市場后銷售額是原來的12倍。
中國醫藥企業競爭力課題組主任李磊認為,2006年是醫藥行業的大風暴與分水嶺之年,招標、降價政策的持續推行,治理“一藥多名”、“反商業賄賂”等行動,在規范醫藥市場的同時,也打破了制藥企業原有的盈利模式,行業利潤大幅度下滑,市場營銷乏術,亟待尋找新的突破口和利潤增長點。
“保健品行業可觀的利潤率和市場前景,吸引了制藥企業進入。”李磊說。
一位制藥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,從去年開始,國家加大了對醫藥行業的監管力度,由于新藥市場推廣很難,開發成本與市場回報落差懸殊,因此不少企業將從新產品開發轉征保健品領域。
對此,科貝源(北京)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增江卻有不同的看法:“我不認為醫藥行業的收縮會刺激保健品行業的發展。即使藥品新政會導致一些轉移,但不會成為主流。有些企業本身就是投機企業,可能會轉向保健品,但真正做事業的企業還是會堅持做藥的。”
中國老年保健協會保健與長壽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、資深營銷管理專家李延龍則表示,現在保健品行業的市場格局是,銷售上億的企業少,百萬的和幾十萬的最多,這種金字塔的結構導致競爭激烈,而且競爭主要集中在營銷上,“藥品和保健品的營銷模式和銷售渠道完全不同,藥企進來并不意味著就能夠獲得很好的利潤。”
例如,目前藥廠的銷售很多都是靠招商代理,銷售終端主要是醫院、藥店和第三終端,但保健品卻是直接面對消費者,傳統的藥店銷售和超市銷售模式也早已轉換。藥企在傳播、團隊管理、市場維護等方面也不具備優勢。
另外,由于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對于保健品的注冊審批、廣告發布等方面加大了管理規范力度,保健品行業的環境并不比醫藥行業寬松多少。
文章來源:2007-4-16 醫藥信息網